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,截至2021年7月,已經造成台灣670多人死亡。
檢視死亡個案病歷資料,超過八成有慢性病史,尤其以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)、心血管疾病等為主。
因此平常做好健康管理,預防慢性疾病,可以減低新冠病毒的威脅。
高血脂:血中膽固醇代謝異常
膽固醇是構成人體細胞、內生性賀爾蒙、新陳代謝能量來源的物質。
一般健康檢查常見的膽固醇包含:
- 總膽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(TC) :是以下三項和體內其他少量膽固醇的總和。
- 高密度膽固醇 high-density lipoprotein (HDL)
- 低密度膽固醇 low-density lipoprotein (LDL)
- 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s (TG)
高密度膽固醇主要負責膽固醇的回收,就像是垃圾車,把其他多餘的膽固醇回收到肝臟分解代謝;
低密度膽固醇、三酸甘油酯則是食物吸收後經過肝臟代謝的產物,低密度膽固醇會「帶著」三酸甘油酯到全身提供細胞使用,
但低密度膽固醇「體積較大」過多會堵塞血管,而三酸甘油酯過多堆積在脂肪細胞內,會降低胰島素的功能影響血糖代謝,
也可能造成胰臟發炎。
預防高血脂
在還沒有發生心血管疾病(包含心肌梗塞、中風等),採取預防高血脂的行動,稱為初級預防(Primary prevention);
若不幸發生心血管疾病,才開始治療高血脂,則稱為次級預防(Secondary prevention)。
初級預防和次級預防的膽固醇控制目標有很大的不同,
初級預防的膽固醇控制目標較為寬鬆,次級預防則相對嚴格一點(請見下方表格)
膽固醇控制目標參考值

因此所謂的「膽固醇正常值」,會因爲每個人的健康狀態不同而有所差異,
定期篩檢,個人化治療(生活型態調整和藥物治療),定期追蹤有無其他慢性疾病,是預防高血脂最根本的作法。
定期篩檢
健康成人建議每1~3年抽血篩檢一次,若有數值異常或是已經開始膽固醇治療,則3~6個月抽血檢驗一次。
個人化治療
依據個人年齡及風險因子選擇治療方式,
生活習慣調整:戒菸、規律運動、均衡飲食、充足睡眠和藥物治療一樣重要。
藥物治療:根據初級預防和次級預防的目標來看,及早投入藥物治療除了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,也比較容易達成目標。
許多人開始用藥前都會擔心藥物的副作用,事實上,降血脂藥物是可以保護大腦、心臟、肝臟和腎臟的。
定期追蹤有無其他慢性疾病
除了追蹤膽固醇變化之外,也必須定期追蹤血糖和量測血壓,注意有無其他慢性病發生,徹底預防心血管疾病。
如果手邊有先前檢查膽固醇的報告,可以比對一下有沒有達成控制目標喔。